Columns

 
特别报导

再试 监制的话

原文出处:EDISON HUNG 脸书网志
作者:洪思行
发表日期:2017.06.28

《再试人声》

回想转头,《再试人声》的出现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那是源于上年得到《国际综艺合家欢》的邀请制作了《初试人声》后,忽发奇想:何不把它放进剧场中演出?当中有一个概念,就是把它当作一个戏剧制作般来做re-run,这点亦是针对目前无伴奏合唱的一个状况:做完一个full concert后,虽然个别歌曲也许会在之后的gig翻唱,但辛辛苦苦排练得来的整套programme,基本是没有再演出的机会,可惜之余,也抹杀了持续改进的空间,就像外国的音乐剧,之所以能够「歌精舞劲」,除演出者的水准外,也因为不停的演出而令表演达至完美。于是便提议重做《初试人声》,把它重新包装成《再试人声》。

由于场地和观众性质不同,我们必须将《初试人声》原有的设定(学校巡演版是饰演学生)改掉,这方面我放手交由导演发挥,但有些有特色的元素是必须保留的:第一是原来的五首歌,第二是互动的元素,第三是把jamming作为一种表演的展现出来。虽然完成品跟我想像的有些差异,结果发现即使排练时间不太足够,但由于我们对《初试人声》的歌曲和flow已很熟悉,所以仍能应付新的台词和动作。

《时代曲》

《时代曲》这部分除了是因为《再试人声》无办法演足整场表演,还希望向观众展示无伴奏合唱的表演可能,它既可是戏剧表演,也能够是音乐演出。至于《时代曲》的概念,是在选歌时无意地发现它们的创作时间刚好是各年代一首(其实本来有一首八十年代的歌曲,但因排演时间不够而取消)。

对于这部分,我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想观众能够在离场时带走一些东西,而不止于「好听」、「好感动」等感觉。因此本人选择说一些跟歌曲有关的时代背景和故事,说穿了其实就是像古典音乐会的programme note,我希望观众能对那些歌和香港的音乐历史有多份认识,只不过这次做得比较「硬」,如像讲书般,有些朋友说从未听过我说那么多话(其实已经删减了很多资料)。

两首原创曲

对于我来说,最后两首原创曲是整场演出的highlight之一。放眼全世界的无伴奏合唱表演,可说是有九成以上都是唱cover,所以自《孤城劫》以后,我们很珍惜能够拥有原创曲,一有机会就拿来唱,例如去桃园参加Vocal Asia Festival的时候。因此当在想下半场的曲目时,很早便决定要唱〈花开以后〉。

至于另一首原创歌〈憾〉,其实上年年底去听Max Chan的毕业作品展时,得知他有那么多的歌曲,已经萌生出请他选歌为我们编曲的想法,于是得到大家的同意后,便主动他倾谈,这个过程也是特别的经验,由作曲家选择他认为适合我们的作品,然后我们选择心仪的,最后便出现了无伴奏合唱版本的〈憾〉。

有趣的是,两首歌都不是Zense团员的作品和编曲,所以某程度反映了其它人觉得Zense是怎么样(特别是〈憾〉),也让我们尝试其它人的编曲,是一次不错的音乐交流。

Marketing

最后说说这次的marketing。《再试人声》在艺穗会的地下剧场进行,三场共180张门票。其实打从一开始已将目标观众定于朋友圈,打算以亲自联络来作宣传,加上我们小本经营,因此宣传方面基本是用网上的免费渠道,所以没印什么实体宣传品。而且我一直对实体宣传品的成效存疑,究竟有几多人(特别是不认识我们的「街客」)会从实体宣传品得知我们的演出,继而买票的?这个相信也是所有职业和业余艺团的困惑,可是这些钱不花不行,慢慢地宣传费越来越大,宣传技俩越来越多,由实体宣传品、到地铁灯箱、巴士和小巴车身、网上文章,甚至从搜寻网站入手等,marketing演变成一种「金钱游戏」,但票房不见得成正比地上升……

说远了,讲回这次表演。其实在首演前一个星期多,票房仍是单位数字,当时确是非常panic,虽然知道香港观众一般较迟买票,但总不能「坐定笠六」地什么都不做,于是不停联络各方好友,过程中发现原来大家不知道,亦太习惯网上购票,还是想买实体票,所以我们也要帮他们先买票,稍后才收现金。

幸好最终票房成积不错,两晚都full house,较难卖票的下午场也卖了超过三分二,真的十分多谢大家的支持,也要跟部分来到现场却买不到票的朋友说句对不起(下次要早些买票哟)。

希望大家往后能继续支持Zense A Cappella。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