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評析

論阿卡貝拉樂團在中國大陸高校的形成與發展
—以New Vorld人聲樂團為例

原文出處:微博《音樂大觀》
作者:劉心遙
發表日期:2014-05-19


摘要:阿卡貝拉是西方合唱藝術的一個分支,它起源於中世紀的無伴奏教會音樂。 18世紀以來,在經濟和文化的雙重作用下,阿卡貝拉合唱已經演化為表演形式不斷創新的現代版阿卡貝拉。 2000年,阿卡貝拉首次出現在中國音樂電視舞台,在音樂界發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聲音。近年來,阿卡貝拉在大陸高校中的表演和傳播氛圍越來越濃厚,一個個高校阿卡貝拉樂團相繼誕生。作為華中地區高校內年輕的阿卡貝拉團隊,華中師範大學New Vorld阿卡貝拉樂團自2012年創立以來,憑藉其演唱風格和曲目創新,在圈內迅速崛起,獲得了多個重要獎項。作為該樂團團長,本文作者嘗試從該樂團的成立背景、演出和管理的模式與現存問題出發,探討阿卡貝拉在中國大陸高校的發展經驗和未來趨向。

關鍵詞:阿卡貝拉; “New Vorld”人聲樂團; 傳播途徑

一、阿卡貝拉樂團簡介

無伴奏合唱阿卡貝拉(A Cappella),是西方合唱藝術的一個分支,它起源於中世紀教會音樂。現代的無伴奏合唱(阿卡貝拉)則是在混聲無伴奏合唱形式產生多年以後,受西方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社會、政治、經濟因素的刺激後,逐漸形成的新的合唱形式。在西方音樂史發展的河流中,阿卡貝拉經歷了重重考驗與屢屢沉浮。如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大環境下,阿卡貝拉這一獨具特色的合唱藝術表演形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與展演舞台。它通過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和與現代審美需求相契合的獨特性質,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愛樂人士的了解、接受和青睞。

二、阿卡貝拉樂團在當代中國社會音樂文化背景中的地位

1、中國社會音樂文化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的音樂文化走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經過30餘年的發展,當前的中國社會音樂文化呈現出品類豐富、傳播快捷、風格多樣的格局。在筆者看來,這一格局可以用“金字塔”的形態來劃分音樂類型(參見附錄圖1)。首先,處於塔尖的是所謂“學院派音樂”,如古典音樂,傳統音樂等等,它們是十分寶貴的音樂財富,同時,也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但是,這類音樂在社會上的受眾面和傳唱度比較小。在“金字塔”的中間部位,是大眾基本所能欣賞,但不能輕易模仿和學習的音樂。例如,每年的青歌賽,美聲、民族組的收視率依舊很高,但實際上,幾乎只有學院派才具有完整表演的技藝。最後,處於“金字塔”最底層的,是社會音樂文化中最普及的流行音樂和通俗音樂。這類音樂擁有廣泛的市場,並且擁有很高的傳唱度。只不過,即便是通俗音樂也有層次和水准上的高低之分。有些曲目在作詞、作曲、編曲等方面都十分完善,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意境,但是,也有一些較低層次的、濫俗的網絡通俗歌曲。總而言之,以上這些音樂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和審美功能,在社會大眾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附錄圖1:阿卡貝拉在當代中國社會音樂“金字塔”中的定位

2、阿卡貝拉樂團的社會地位

按照上述社會音樂“金字塔”的結構,阿卡貝拉應處於其中中層與下層的交集。現代阿卡貝拉表演加入了口技、樂器模仿等元素​​,主要演繹當代流行歌曲。通常情況下,阿卡貝拉樂團所選擇的歌曲主要有以下幾種:1.時下熱門流行歌曲;2.有炫技成分的歌曲;3.符合人聲編配規則的歌曲。經過這樣的篩選,現代阿卡貝拉團隊所演繹的歌曲,基本上屬於高層次流行音樂作品。但這種經過二度創作的流行音樂,對樂團演繹也有相當高的要求。它需要阿卡貝拉樂團演唱者擁有良好的聲線和視唱練耳水平,主唱能力突出,團員有較強的和聲與口技能力,以及整個樂團要有高超的舞台表現力。根據這樣的情況,筆者把阿卡貝拉的社會音樂地位放在了“金字塔”的下層和中層之間。不過,即便如此,阿卡貝拉樂團在整個社會文化領域還沒有被完全普及,還有許多社會大眾不了解甚至不知道這種音樂形式的存在,所以,今天的阿卡貝拉樂團仍然存在一定的邊緣性。

三、阿卡貝拉樂團在大陸高校的興起與現狀

大學是一個社會新思想的發源地與風向標。大學生受社會束縛較少,思維極其活躍。在阿卡貝拉藝術在中國內地進入商業化時代之前,大學就是阿卡貝拉樂團的絕佳搖籃。 2010年,繼Vocal Asia舉辦了“首屆現代阿卡貝拉大賽”之後,可以說在中國大陸高校內掀起了一波小小的浪潮。大學生們敢於創新和嘗試、踴躍組建自己的團隊並不斷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進而使這一演唱藝術得到蓬勃的發展。   目前,國內的阿卡貝拉團隊大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準專業類型,它們自成立之初,就自覺為樂團的商業運作積極探索,朝著專業化樂團的方向發展;第二類是在大學校園的象牙塔中自發鍛煉、進步,目前已略有成績;第三類是依然在較為複雜的音樂環境中不斷摸索,但因發展道路太過曲折而難以進步。進入21世紀,中國現代阿卡貝拉各自為陣的格局逐漸被打破。 2010年,“首屆現代阿卡貝拉比賽”在上海舉辦,雖然這一屆的參賽隊伍屈指可數,但是這次比賽的成功舉辦意義非凡。從那時起,中國各個阿卡貝拉團隊開始密切聯絡、互相學習並共享音樂資源。同年,阿卡貝拉專用實名QQ群、人人網的無伴奏合唱主頁、中國現代阿卡貝拉社區網站等相繼成立,越來越多優秀的阿卡貝拉樂團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如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Muse.s”樂團,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Aha”樂團等等。   在當前中國蓬勃發展的多元化音樂舞台上,阿卡貝拉的發展還處於初創階段,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穩定、豐富的文化土壤,阿卡貝拉要成為合唱藝術的重要力量,還需要很多長的發展與磨合時間。由於社會大眾的音樂素質和眼界還有待提高,各演出團隊的硬件設施(如場地與音響設備等)的不足,軟件設施(如優秀的合唱指揮與聲樂老師)的匱乏,國人對於合唱藝術的狹窄理解等,都是阿卡貝拉藝術在國內發展受到眾多局限的瓶頸問題。在這種環境下,高等學府由於擁有眾多的青年愛樂群體,他們樂於接納新生事物,使得大學校園成為一塊相對肥沃而富有生趣的藝術領地。那麼,阿卡貝拉樂團是如何在高校中形成和發展的呢?下面,本文將以華中師範大學“New Vorld”人聲樂團為例,對這一問題試加探討。

四、校園阿卡貝拉樂團成長的縮影---以“New Vorld”為例

華中師範大學“New Vorld”人聲樂團成立於2012年10月,編制為7人(3女4男),主要由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在校學生組成。樂團的7位成員個性迥異、各有所長,每個人都在團隊擔當了不可缺少和替代的角色。樂團擅長各種曲風,涉獵廣泛,包括流行、古典、爵士、搖滾、歌劇、音樂劇等各種風格的作品。樂團演唱作品大多由本團成員獨立創作、編曲。經過不斷的磨合,樂團在聲音質量、和聲水平及舞台表演效果方面,逐漸形成了自身獨有的藝術特色。

憑藉樂團總監張藝臻改編的歌劇《哈巴涅拉》,團長劉心遙原創,總監張藝臻改編的歌曲《知不知道》,華中地區阿卡貝拉先行者吳昊老師改編的《孤單芭蕾》,獲得了第三屆“Vocal Asia”全國阿卡貝拉音樂營大賽的第三名。樂團以精湛的和聲、獨特的曲風和優秀的舞台呈現的得到港台、美國等地阿卡貝拉專家的一致好評,並與“台灣金曲獎”得主“歐開合唱團”同台演出。

2013年11月28日,“New Vorld”樂團在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廳舉辦音樂會,再次用完美的和聲、獨特的風格和驚豔的舞美,贏得現場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與喝彩。當晚的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廳可謂“站無虛席”,創造了音樂廳建成以來觀眾上座率最高的歷史。

1、樂團興起和成立的條件

“New Vorld(以下簡稱NV)”樂團的前身是“Thoosevox”樂團,由六個成員組成,其中五個來自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2009級,一個來自2011級。該團曾於2012年8月赴深圳參加“第二屆全國阿卡貝拉音樂營”。由於團隊成員興趣、團隊管理等問題,在組成一個月不到之際在深圳即面臨解散的危機。在參與該音樂營中的過程中,2009級學生寇琰與2011級學生劉心遙對這種新穎的音樂表演形式進一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愛好。也堅定了自己能夠組建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的阿卡貝拉團隊。於是,他們決定在回到武漢之後組織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重新建立一個真正的阿卡貝拉樂團。就這樣由寇琰擔任第一任團長的NV人聲樂團就初步建立了。

但NV在組團的身份背景上,還存在著很大的特殊性。在全國范圍內,大多數隸屬高校的阿卡貝拉樂團的身後,都有一個龐大的合唱團作為支撐,阿卡貝拉通常是作為合唱團的附屬團隊的身份開展活動。例如,同樣在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學校校合唱團旗下成立的“圈圈”人聲組合等。由此可見,擁有熱愛合唱的大學生的支持,是阿卡貝拉樂團在高校成立的必要條件。而其身份性質有二,一是獨立樂團,二是依附學校的合唱團。

在地區上,各支阿卡貝拉團樂團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文化發達地區,這類樂團擁有較為豐富的資源優勢,不但團隊數量較多,發展程度也相對比較成熟。他們通常有著豐富的演出經驗、成熟的編曲能力,以及熟練的運用話筒、音箱等硬件設備的能力。相比之下,華中地區的阿卡貝拉樂團尚處於起步階段,市場前景狹窄,受眾面較小。所以,在知名度還不夠高的情況下,很難得到學校與社會的支持。因此,像“NV”、“圈圈”等阿卡貝拉樂團,正帶領華中地區的阿卡貝拉在夾縫中求得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2、樂團發展過程、困境與解決方式

2012年,在決定成立“NV”樂團之後,團長寇琰與劉心遙就開始思考,如何招募樂團成員。最重要的是,如何尋找到合適的人。阿卡貝拉對成員的全面音樂素養有著很高的要求,需要成員具有良好的視唱練耳能力、歌唱的能力、對音樂的深切熱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等等。經過華中地區阿卡貝拉先行者吳昊老師的推薦,以及兩位團隊創建者在朋友圈尋找,他們先後找到了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11個成員,其中一人非音樂專業並已經參加工作。就這樣,“NV”人聲樂團初步成立。相對於有合唱團依附的阿卡貝拉樂團來說,“NV”的成立時間相對較長,過程較複雜,缺少來自外部的支持。可以說,“NV”樂團的建立和發展,就是一段高校“草根樂團”發展的縮影。

如同合唱團一樣,阿卡貝拉樂團同樣需要聲部配置,在成分上更為複雜。 20世紀初,美國本土興起了一種新的無伴奏合唱形式---“理髮店四重唱”(Barbershop Quartet),這是現代阿卡貝拉產生的重要標誌。而如今的現代阿卡貝拉,已經有許多種不同的配置與組合,加入了樂器模仿以及口技,並且能達到不同的聲音效果。初期的“NV”,通常選擇一些知名團隊的經典曲目進行入門與練習。比如,“The real group”的“I sing, You sing”,“Words”,“The King's singers”的“lullaby”等。這些歌曲的聲部配置都比較常規,大多是“SATBB”(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形式。這些歌曲也是大多數團隊成立初期經常練習和演唱的曲目。 NV成員根據自己適合的音域選擇聲部。同時,由於團隊人數遠遠超過聲部人數,所以每個聲部都有1--2個人擔任。

排練進入正軌後,“NV”團員的分工漸具雛形。由於團長寇琰忙於出國留學,團內進行換屆,團長由劉心遙擔任。 2012級研究生張藝臻,憑藉良好的視唱練耳能力、樂感和強烈的責任心,擔任了樂團音樂總監一職。在“NV”樂團內部,管理職責分工明確,團長負責團務並擁有決定權,音樂總監負責音樂的質量與監督。不過,在高校阿卡貝拉團隊中,並不是所有團隊都採用類似“NV”這樣的明確分工和管理模式。有的樂團則沒有明確的領導層。 “NV”樂團所採用的管理方式其特殊的背景,其中一個原因是,樂團成員幾乎都是音樂專業學生,對音樂表達有強烈的個性和鮮明的觀點,所以需要有強有力的管理層進行領導與統一。另一原因是,由於缺乏外部的支持,更需要管理層負責建立或帶動支持力量,處理好演出之外的相關事務,為團員建立良好的物質條件與精神支持。惟其如此,才能保證樂團能夠穩固、持續地運作下去。

為了樂團能夠長遠發展下去,“NV”也在為他們的未來規劃著。因為沒有背景依靠,一旦有成員畢業離開學校,或者因為私人原因退出,那麼對於團隊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損失。面對這一局面,“NV”成立了“New Vorld”阿卡貝拉愛好者聯盟,通過面試選出了一批具有演唱阿卡貝拉潛能的大一新生,將他們組織在一起進行排練和演唱。通過這樣的訓練與觀察,第二次篩選出一批“準成員”,並根據人數多少來決定是建立復制團,還是選取幾個聲部的“B角”以應不時之需。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成員和樂團再進行雙向選擇以決定去留。

3、樂團發展的階段性目標

隨著時間的推移,“NV”的排練穩步進行著,也在技術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這是讓建立者與每個成員都非常欣慰。但是“NV”沒有因為渺小的進步而停止在音樂上的追求,而是把目標定在了更高更大的舞台和賽場。因為缺少外部支持,“NV”在排練場地和排練設備方面十分缺乏,這也是“NV”的特殊性之一。所以,NV抓住了每一個可以上台的機會,去感受不同演出環境中話筒、音響等設備的不同反饋,以及舞台呈現的不同效果。 2013年5月,“NV”相繼參加了湖北地區的“光谷音樂節”和“第五屆湖北省重唱大賽”。在“光谷音樂節”上,“NV”止步於40強,這反映了即使是社會上一些所謂的“音樂人”,對這種國內比較新的音樂形式,也無法完全理解與接受。在第五屆湖北省重唱大賽中,“NV”以黑馬之姿奪得了冠軍。為了阿卡貝拉的發展以及樂團的進步,“NV”把下一個大目標定在了2013年7月底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全國阿卡貝拉音樂營”和“全國阿卡貝拉大賽”。在這其間,許多樂團都與“NV”一樣,都在精心準備著在上海的交流與切磋。

(1)近期目標

阿卡貝拉樂團正式上台演出時,要求每個聲部只能有一個人擔任。這種演出管理模式,不僅對擔任聲部的成員是一個考驗,對領導層的篩选和確定也是一種考驗。在許多有合唱團為支撐的阿卡貝拉樂團中,他們通常會建立不止一個團來解決人員篩選的問題。而對於“NV”來說,考驗似乎更大,沒有依靠,沒有退路,自發接受著現實條件和成員的“優勝劣汰”。因為升學和個人誌趣等原因,最終“NV”留下了核心成員7名,發揮著各自的優勢。他們的共同點是,熱愛阿卡貝拉並且願意留在樂團繼續奮鬥。但是,他們又各有所長,有的具有天籟般的高音,有的具有紮實穩固的低音,有的能夠樂器模仿,有的具有作曲編曲能力。雖然缺乏外部支持,但是“NV”成員的個人和團隊實力,讓他們在同類樂團中具有鮮明的優勢。

在團隊管理方面,許多團隊和團員之間都面臨著雙向選擇。團隊可以根據團員的表現來決定其去留,而團員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志向和時間安排,來確定是否計劃長期參與樂團活動。與傳統合唱團不同的是,這樣的管理模式,使團隊與團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制約的關係。團隊沒有團員無法生存,團員離開團隊將不再屬於任何一個聲部或職位。所以說,這種雙向選擇是一把雙刃劍,既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又確定了雙方的權利與責任。

“NV”留下的7個團員,最終確立了團內的聲部配置:“SAATBB+VP”(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與人聲打擊) 。樂團是按照7個人最合適的音域來進行聲部分配,從而使樂團的演出活動取得最佳的效果。有合唱團作支撐的阿卡貝拉樂團的優勢在於,如果其中一個聲部因某種原因空缺時,合唱團員可以很快遞補進入樂團。而對於“NV”這樣“一個蘿蔔一個坑”的運作現狀,雖然能排練出最穩定和精緻的作品,但一旦有團員離開,那對於整個團隊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除了聲部的配置以外,團內還有關於團務方面的分工。除了團長和總監以外,樂團成員還分別兼任經紀人、財務、舞美、宣傳等工作。其中,團長負責總務,總監負責監督排練以及編曲工作,而經紀人與財務主管演出和收入支出,舞美和宣傳主要是主要負責樹立樂團及其成員在台上台下的形象。由於缺少官方或校方支持,“NV”在排練以外的每一件事,都是由成員負責解決,團長和總監負責統籌規劃實施。

(2)制定長期目標並投入實踐

“NV”樂團在2013年下半年的目標之一就是,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全國阿卡貝拉大賽”。樂團為了比賽而製定了一系列排練計劃。總監張藝臻與吳昊老師負責編曲工作,為“NV”量身定制了風格獨特的參賽曲目。團員們也非常刻苦,沒有人提供排練場地就頂著酷暑排練,經常時長六七個小時直到深夜。就整個團隊而言,雖然沒有太多想過在比賽中取得多麼優異的名次,但也希望能夠以最好的形象去交流學習。同時,也有其他高校的阿卡貝拉樂團參加了這次比賽,同樣也付出了許多辛苦與努力。可以說,這不僅是每個樂團個體的一種奮發和進步,而是整個阿卡貝拉群體與力量在中國高校圈的萌發與崛起,是國內校園文化中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4、樂團的階段性成果

可喜可賀的是,“NV”在“上海阿卡貝拉音樂營”中,以新人的形像一舉奪得季軍的好成績,這是湖北地區在這項賽事上的空白。該屆賽事的冠亞軍也來自中國大陸高校,他們分別是天津音樂學院的“翼”樂團,中央民族大學的“共聲”人聲組合。非常巧合的事,三個團長都在2012年參加了深圳的音樂營,並且在返校後都成立了自己的新樂團。作為阿卡貝拉界的三匹“黑馬”,分別獲得了“2013全國阿卡貝拉大賽”的冠、亞、季軍。天津音樂學院的“翼”樂團(Swing band)和“NV”的配置比較近似,但得到的官方與社會的支持比較多,演出和實踐機會也很豐富,多次登上央視的舞台。而中央民族大學的“共聲”已經發展成為“共聲清唱社”的社團。北京地區有許多阿卡貝拉樂團,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現代音樂學院等,他們旗下有許多阿卡貝拉團,都作為中國大陸高校阿卡貝拉的先鋒力量在貢獻著自己的熱血與青春。

5、樂團的傳播方式

雖然贏得了上述權威賽事的季軍,可是回到武漢後,“NV”的知名度和獲得的支持力度依然十分薄弱。於是,“NV”決定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推廣樂團以及阿卡貝拉文化,這也是大多數阿卡貝拉樂團正在做的事情。其中,最直觀的宣傳方式就是演出實踐,凡是到現場聽過阿卡貝拉演唱的觀眾,大多會被這種新興的音樂形式所震撼,從而喜歡上這一表演形式。每個樂團都不定期地舉行一些校園演出活動。例如晚會性質的演出,或少量的商業性演出(主要是滿足樂團的常規支出需求)。此外,也有經過長期策劃和籌備的大型晚會或者音樂會, 2013年11月28日,“NV”樂團在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廳舉行了專場音樂會。在音樂會之前,樂團做了許多宣傳,包括在校園內拍攝了一套具有青春氣息的海報,張貼在學校各處,並且發佈在微博等網絡平台上,短時間內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轉載。音樂會當晚,觀眾數量遠遠超過預期,打破了校內音樂廳觀眾上座率的歷史,連走廊過道也被堵得水洩不通。音樂會的形式和水準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許多觀眾表示:“從未聽過如此激動人心的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後,“NV”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有來自民間的,也有來自官方的。筆者認為,這是推廣樂團和阿卡貝拉演唱文化的良好開端。此後,“NV”樂團趁熱打鐵,在微博上不斷更新動態,認真地回复著每一個支持者的留言與疑問,並與其他樂團保持著聯繫與交流。這種多元化、立體化、及時性的傳播方式,為樂團今後的持續推廣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結語

從“NV”的例子看,阿卡貝拉在中國高校的發展有著地區的差異性。但在訓練、發展和傳播方式等方面,又具有諸多共性。依託於高校的阿卡貝拉樂團,為中國無伴奏合唱藝術的發展注入了年輕而新鮮的血液,也為大學校園創造了一個和諧的文化氛圍。這對大學生個體、校園文化和社會新音樂文化的傳播與推進而言,都將帶來良好的影響。 “NV”樂團的成長、發展和未來前景,代表了當代大學校園新興音樂社團的發展軌跡和命運。據筆者了解,國內高校的阿卡貝拉團隊,通常有以下幾種模式:1,不斷從其依附的合唱團中更替成員,團名不變。 (如廣東江門五邑大學“HORIZON”人聲樂團);2,從所依附的合唱團中不斷選拔人才、建立新團,實現更新換代(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圈圈3.0”,“圈圈4.0”等);3,團員基本固定,有發展成為半職業團並打造樂隊品牌的可能(如北京大學“B-ONE”人聲樂團以及華中師範大學的“NV”)。而就阿卡貝拉對校園文化的影響而言,筆者認為,其至少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對於個人來說,加入阿卡貝拉團體對於音樂素養的訓練和協作,管理能力的培養,都是一個十分良好的平台與機會;2,對於校園來說,阿卡貝拉文化為校園注入了新的生命與力量,使校園氣息與校園文化的建立更加強有力;3,對於社會來說,校園阿卡貝拉的發展會延伸到社會上,帶動更多民眾的欣賞、鑑賞、評價、表現,這實際上是一種對全社會、全民的美育方式;4,對於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來說,阿卡貝拉屬於社會音樂的一部分,音樂又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發展阿卡貝拉音樂文化,對整個社會的文化傳播與發展,也將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綜上所述,阿卡貝拉對整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它將逐漸成為中國社會音樂文化中的一支新鮮、強壯的力量。


( 本文獲原作者同意轉載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