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評析

節奏口技的原理

原文出處:晨光熹微
作者:白品鍵
發表日期:2014-07-21


身為一個中文博士,教國文、論語以及史記才是我的本行,隨著專業領域的深入,這幾年寫音樂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作為阿卡貝拉長期的業餘愛好者,剛剛瀏覽了一下,上回寫阿卡貝拉文章是兩年前,想想這兩年來,我的人生變化還蠻大的,一部份也表現在我的部落格屬性上。

前陣子把一些我學習節奏口技的心得整理為五個單元的教案,天曉得以後還能不能常常派上用場。順手將教案的前兩單元的重點寫成短篇文章貼在臉書上,匯集於此作為記錄。

1、

節奏口技(Vocal Percussion)的表演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一種是用來獨秀的口技,Beatbox屬於這種,這種口技重視連續不停的聲響連發,常常強調可以同時發出多種聲響,目的是要給觀眾感到驚喜、神奇的聽覺刺激。另一種用於音樂的節奏組,強調配合音樂的律動,以穩定的行進速度、適當的強弱配置為要。後者的目的是為了完整音樂的美感呈現,讓觀眾感到「哇~好神奇~」則是其次,相當於音樂編制中的打擊樂器,因此也稱之為 Mouth Drum,中譯則常常稱之為「人聲打擊」。

附帶一提,我不喜歡「人聲打擊」這個詞,中文語意不如「節奏口技」清楚,而且跟「生命中遇到重大變故」的「人生打擊」聽起來一模一樣。(舊文章:一個A Cappella詞彙問題:人聲打擊?

音樂的進行是有主配角的,一般來說,有歌詞的主旋律是當然的主角,和聲與節奏則視情況給予輔助。當主旋律正在表現時,其他聲部應該要韜光養晦,使其表現更傑出,而非奪走聽眾的耳朵。當代阿卡貝拉中,Vocal Percussion 的使用往往是最能吸引觀眾注意的,原因不外乎這種聽起來「非人」的聲響實在是很酷炫。然而這也帶來了一個時常出現的後遺症:在音樂之中,節奏組往往因為鼓手刻意的炫技,在段落中過多的變化聲響,喧賓奪主的搶走主旋律的風采。

Beatbox的獨秀、battle除外,大多數時間裡,VP都是音樂的配角,出來當主角的時間點大多被編曲者安排在間奏中,如果編曲者在間奏中另有安排某聲部擔任主角,那麼VP還得繼續韜光養晦下去。常見的情況是:VP與阿卡貝拉中的和聲聲部一樣,其存在的意義可以說都是為了成就主旋律的呈現。

所以在阿卡貝拉中擔任節奏口技的人,舞台上其實很容易感到無聊的......

2、

節奏口技的聲響千變萬化,但聲音的產生其實沒有那麼複雜,任何樂器都一樣,要發出聲音,必須要振動某種東西,使空氣擺盪產生波動,也就是聲波,然後透過某個空間共鳴來放大。如果把人體視為樂器,那麼人聲的來源主要是聲帶振動,再尋找身體的共鳴腔來發聲,說話、唱歌、罵人什麼的,幾乎都是這樣來的。

當然人的聲音也是可以不經過聲帶振動的,也就是「氣音」。這種聲音把聲帶的振動去掉了,只留下了氣流穿過口腔的各種摩擦音。摩擦也會造成空氣振動,只是這種振動的振幅比較小,不好帶動共鳴,因此音量也小得多。比方說「吃」這個字,如果你全用氣音念,那就會只剩下氣流通過牙齒的聲音,節奏口技的主要運作方式,便是來自於各式各樣的摩擦音。用氣音反覆且固定速度的念「董吃卡吃」,就已經學會最基本的節奏口技了。

氣流摩擦的位置與方式不一樣,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響;摩擦產生振動之後,透過什麼樣的空間共鳴,則會使這些聲響出現一些細微的變化,或者聲音變大,或者變得比較尖銳。大多數的口技聲響於是可以歸納為四件事情:

A、什麼樣的氣流
B、如何振動空氣(包含怎麼摩擦,以及要不要使用聲帶)
C、共鳴腔在哪裡

一個厲害的Beatboxer,節奏口技的獨秀表演者,會最大可能的發現並訓練各種摩擦的方式,來讓自己的聲響變多。人的嘴巴不大,就那麼些東西在裡面,但每個「器官」都有不同角度可以利用。以舌頭來說,你用舌尖、舌面、舌根摩擦上顎,聲響都不一樣(有點類似「吃」、「特」、「扣」三種聲音)。再加上氣流的變化、共鳴腔的選擇,可以有練不完的口技聲響。

3、

「氣流」→「振動」→「共鳴」,這是非常非常粗略的歸納,基本上包含說話、歌唱、以及所有的管樂器都是經過這個流程來發出聲音。學習節奏口技,要如何透過瞭解原理,來進一步摸索練習方法呢?我個人的學習心得是:發出節奏口技聲響的流程,應該可以分為4+1個步驟:

力量→開關→振動→共鳴(→音響器材)

我把氣流的運作分為兩個部分,也就是「力量」與「開關」,最後再加上「音響器材」來解決口技聲響共鳴不足的缺點。

人體的發聲模式是類似管樂器的,管樂器如何能變成節奏樂器?你當然可以拿長笛當鼓棒去敲薩克斯風,但這不是口技,人體要是比照辦理,會比較像是拍手,或表演者在台上用腦袋互撞。這麼說吧!給你一個賣冰淇淋的「把餔」小喇叭,要讓這個把餔發出具有節奏的聲響很簡單,你只需要有節奏的按壓把餔的肚子就可以了。

把人體比做把餔的話,肺就是把餔的肚子,腰、腹部的肌肉透過橫隔膜把空氣吐出去,你順勢發出一些聲音,那就是「把」;同樣的,吸氣的時候也發出一些聲音,那就是「餔」。

我說的「力量」,就是吸氣、吐氣所要耗費的力氣。如果你有練習過腹式呼吸法,知道如何利用腰腹部的肌肉控制呼吸,當你有節奏感的吐氣並發出聲音時,你的腹肌就是「開關」。

「開關」是把管樂器變成節奏樂器的關鍵。再打一個比喻好了:你將一個氣球吹漲,然後把氣球裝在一個笛子上面,手指頭捏著氣球的脖子,緊接著手指頭有節奏感的捏放,笛子便會發出一串節奏。那麼氣球的收縮就是「力量」,你的手指頭就是「開關」。透過控制「開關」,管樂器便可以變成節奏樂器。

繼續往下說,把餔(或那個被裝在氣球上的笛子)脖子裡的簧片,就是「振動」,把餔脖子到開口中間那個中空的空間,就是「共鳴」的位置。如果你把把餔放在麥克風前面,那就接上「音響器材」了。

節奏口技最重要的「力量」來自於腰腹部肌肉所帶動的呼吸(當然還有別的),腰腹部的肌肉同時也可以擔任「開關」的工作,但最常用的「開關」則是舌頭,以及嘴唇(同樣也還有別的)。舌與唇除了是重要的開關之外,也是口技最常拿來摩擦產生「振動」的部位。

我把我所知道的力量、開關、振動、共鳴的位置都整理出來了(排列組合之後,大概可以讓我練到80歲,到時候還可以玩假牙材質的變化XDD),文字實在是很難說明清楚他們運作的方式,有興趣的,找個搞節奏口技的弄點聲音給你聽,或有機會見面我示範給你看吧!


( 本文獲原作者同意轉載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