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評析

一舖清唱《香夭》

原文出處:藝頻 ( 轉載自七月號(vol 61)《△志》)
作者:伍卓賢 / Ng Cheuk Yin
發表日期:2016.07.26

執筆當天正是一舖清唱新作品《香夭》首演之日。這個星期我們一團人每天都窩在高山劇場作最後衝刺,務求把作品排演及修飾到最好才獻給觀眾。要做好一套一個多小時的音樂劇場作品,由構思、創作、處理行政事務、宣傳、排練到演出,參與的藝術家及藝術行政人員所付出的精神心血時間是無價的。而作為創作者,每當要創作一部涉及那麼多人參與的作品時,雖興奮但始終壓力也很大。首演過後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回歸作品本身,《香夭》是我為一舖清唱所創作的香港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在落筆之前,Yuri(1)建議過不如寫一部和粵劇有關的作品,而我和Patrick又曾經討論想去用這部作品探索合唱上的更多可能性。我一直在想,究竟有什麼曲式最能表達合唱力量呢?碰巧在台灣總統大選那幾天我到了台北去為作品大綱起稿,在一個下著毛毛細雨的下午,在一間安靜的咖啡室裡就定了寫一部香港安魂曲。所以這部作品的結構也是以音樂為依歸,劇情就是音樂上的起承轉合,編制是超小型合唱團加Contemporary A cappella小組,共十二位歌唱家演繹所有聲音。至於《香夭》這個名字,除了勉強符合了Yuri的期望,其實是因為受譚盾在香港回歸那年寫的《交響曲1997:天、地、人》的啟發。在那一首作品中引用帝女花慘情殉國的《香夭》,還要「食字」,無論動機如何,的確有趣(2)。

由於《香夭》這部作品沒有故事劇情,也沒有很多對白和歌詞,所以如果有些朋友抱著欣賞話劇或音樂劇的心態來就可能會覺得有很多地方看不明白。其實作品本身是以音樂結構為主導,內容上沒有很規限觀眾的想像空間,所以我是想引導觀眾去以自己的方法和角度來思考,反而我作為創作者最初的動機就變得相對沒那麼須要被強調了。有時我們去欣賞一首音樂或一件藝術品的時候,都會希望多瞭解創作人想表達甚麼。但當我們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有一定認識的時候,去尋找作品能啟發自己的地方更為重要。

(1)一舖清唱共有三位藝術總監:伍宇烈Yuri、趙伯承Patrick及伍卓賢。
(2)有興趣關於《交響曲1997:天、地、人》中用到《香夭》的討論的朋友,可閱讀余少華的《樂在顛錯中》。


( 本文獲原作者同意轉載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