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評析

《香夭》演後談(二)

原文出處:藝頻 ( 轉載自九月號(vol 63)《△志》)
作者:伍卓賢 / Ng Cheuk Yin
發表日期:2016.09.19

上期跟大家分享了我與合唱指揮兼樂評人朱振威討論《香夭》的主題、音效運用以及其音樂風格。今期繼續分享我們對作品的結構與及歌詞的討論。

伍:伍卓賢
朱:朱振威

朱:《香夭》這部作品裡面蘊含了不同的音樂風格,以「香港」本身為題材的作品帶著強烈混雜性(hybridity)對我來說是理所當然,因為香港就是一個混雜的社會,海納百川卻又提煉出獨特個性。

伍:的確,這部作品中,如何運用不同風格的創作技巧而又達到強烈統一性正是精髓所在。因為我想像的是一部完整的安魂曲,而不是由一首首獨立的歌曲組成的音樂劇場。完整性是極為重要的。

朱:真的,整部作品背後的邏輯很明顯是音樂式而不是戲劇式!除了很抽象的主旨「香港死了,大家都在悼念懷勉」,嚴格來說是沒有具體情節,甚至抽掉〈嗰斗零呢〉與〈針唔拮到肉〉的獨白也不影響作品完整性。對我而言,《香夭》的佈局根本是音樂上的典型arch form--〈再見〉是引子,然後由混沌的〈花落〉正式開始,情緒一直累積到〈吶喊〉爆發,抒情的〈萬里花開〉作為間奏成為全曲的中心點,隨後〈審判〉立即帶來另一次爆發,情緒卻慢慢退下來,到最後搖籃曲似的〈安魂曲〉來個虛假的結局,你跟Yuri及Patrick出來全體「三鞠躬」,才全體哼著〈花開〉也就是無詞版的〈萬里花開〉,列隊離場。而戲劇元素如兩段獨白以及最後的「鞠躬與離場」只是作為表現形式加諸音樂之上。

伍:對,從一開始我已是從音樂的曲式去構思,完全不是戲劇的思維。

朱:歌詞應是《香夭》的焦點吧?三首周耀輝作品都是先曲後詞,你在旋律創作上可算是絕對自由,成品也是一如你其他流行作品悅耳動聽。但令我更好奇的是其他樂章。之前提到不少段落都帶有強烈的微模風格,而有此風格的樂章正是用了粵語字詞作歌詞的樂章:〈再見〉的「再見」、〈慢慢〉的「慢慢再慢慢」、〈吶喊〉的「一步一步」,出來的旋律都是短小而細碎,似乎是粵語的緣故不得不靠反覆作為發展手段?

伍:除了三首周耀輝的詞以外,其他零碎歌詞都是我創作的,也就是說詞和音樂同步創作,才出現了你說的效果。例如〈再見〉,幾乎沒有第二個詞語可以選,所以說難度極高,因為這樣情況下所能應用的旋律概念會跟平時有所不同。這也引發我在〈安息〉嘗試創造一種沒有實際內容的歌詞,只憑音韻造一些詞出來,好像是天使用他的語言安慰逝者般。同時也是因為粵語發音在西方合唱模式中受限制,當我想用到這種藝術表達方式又不想用外語的時候,只能想其他辦法來達成這種效果,結果就想到自創語言。

朱:你提到〈安息〉,我聽的時候真的給那完全陌生的語言嚇了一跳。整體來說,我感到音樂的佈局是從緊張到最後得到解決,一來這本是傳統西方音樂美學觀(「張力-解決」),二來也是服膺西方安魂曲(來自教會安魂彌撒)「願死者安息」的本意;但你的標題,卻是以〈花落〉為始而〈花開〉作結,音樂上的氛圍是從渾沌到澄明,這是否反映你對香港還有希望?

伍:這個嘛......就讓觀眾看完作品各自領會吧!

(二之二,全文完)


( 本文獲原作者同意轉載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