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評析

最後的「悲喜」之聲

原文出處:Edison Hung Music Blog
作者:洪思行
發表日期:2018.01.24

來自丹麥的六人無伴奏合唱男子組合Basix(中文名為「悲喜人聲」)成軍於1995年,曾獲多個國際當代無伴奏合唱錄製獎(CARA Awards),實力被受國際肯定。筆者在數年前在台北中山堂欣賞過他們的現場演出,印象深刻,特別是〈Angels〉一曲,極具感染力,是筆者難以忘卻的觀賞經驗之一。

今年這隊丹麥天團終於來港演出。其實幾年前他們本來會來香港演出,連場地也安排了,但因工作證的問題最終未能成事。今次終於順利到港首演,是他們亞洲巡演的最後一站,但這也會是最後一次來港演出,因為他們已經宣佈Basix將會解散,各人獨立發展,這場音樂會遂成為Basix的最後演出,別具意義。

與同樣來自北歐的天團Club for Five或Rajaton不同,Basix較少演唱自家語言的歌曲,大部分都是英文歌,並以流行風格為主,當中也有原創歌曲。他們的演唱只有簡單的走位,配以簡單的燈光效果,有時甚至坐在椅上,沒有任何花巧的視覺效果,而是集中於音樂上。

他們的演唱很精準,聲音好像按鍵般一按便很準確和肯定地出來。他們也能靈活地改變唱法和母音(vowel),為歌曲帶來不同的音色,例如第一首歌〈Australian Spring〉,他們一開始便用了泛音唱法(overtone singing),和聲部用上的「a」和「u」也很有空靈的感覺。

全場唯一的丹麥文歌〈Ole sad på en knold og sang〉,據Basix的介紹,內容關於一位少年歷險的故事,不知是否因為歌曲內容,主唱John Kjøller的唱腔好像有點模仿童聲似的。有趣的是歌曲中段忽然轉變風格,主唱的唱段竟帶有印度音階,其他人的唱腔也轉為「開」與「前」,令音樂充滿異國風情。同樣帶有異國風情的是上半場最後一首歌〈Diversity〉,此曲不但音色多變,甚至有些叱叫和嘶叫聲,為音樂加添幾分野性。

對港人來說,他們用國語演唱〈我的歌聲裡〉是最大的驚喜,那首歌其實是他們為2014年的中國巡演而學的,甚至製作了MV。而全日最有趣的歌是〈On Any Other Day〉,因為他們用了不同的「樂器」:膠袋、紙杯、小鐵盒和牙刷,甚至是鞋子。他們利用這些「樂器」製造不同的聲音,但是由於不太接近咪高峰,故此不太聽到部分「樂器聲」。

人聲敲擊Niels Nørgaard相信是較被人留意的一位成員——不是因為他的人聲敲擊,而是幾乎整場音樂會都拿著兩支咪高峰,有時在一首歌中不停更換咪高峰。按筆者觀察,相同其中一支是唱低音,或同時在人聲敲擊和唱低音(Drum & Bass)時用,另一支是純人聲敲擊時使用。從這些細節可見他們的專業要求有多仔細。

他們最後加唱了一首〈平安夜〉,沒有人聲敲擊,用一首相對平靜的歌完成這場音樂會,也成為Basix的天鵝之歌。順帶一提,這場音樂會是Vocal Asia Hong Kong成立後第一個活動,期望他們日後能舉辦更多活動,為香港無伴奏合唱界增添活力。

場次:2017年12月18日 3pm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