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特別報導

2012 Leipzig A Cappella Festival 4/5 - 系列音樂會2
Lulu歐洲參訪系列

原文出處:Lulu Kuo 臉書網誌
作者:郭怡伶
發表日期:2012-06-04


日期:2012.4.23(一) 20:00
地點:Evangelisch-Reformierte Kirche(教堂;有上下兩層座位)
團隊:Nordic Voices (挪威;3男3女;無麥克風;多唱現代音樂)
票房:約90%(約200人);年齡層在35歲以上
此場音樂會由Deutschlandfunk所支持

再次,聖靈充滿。來自挪威的純淨嗓音,嚴謹卻又輕柔的盈滿耳間。他們歌詠自然;不論是純粹的模仿,或是將早期音樂與現代音樂結合,他們都在傳達自然的美好。節目在一首宗教歌曲過後,他們帶來多首現代音樂,其中也有融合挪威民謠的元素所譜成的新曲;有一首曲子融合多樣聲音元素:挪威、蒙古overtone唱腔(歐洲最近很紅這種唱腔的感覺)、巴洛克式音層,顏色豐富很精彩。下半場的最後,他們帶來一首屬於聲響的曲子;對於生活中各式聲響模仿地維妙維肖:水滴、風吹、泡泡破滅、機車的發動、昆蟲的振翅;他們看著譜吟哼著,我深刻覺得音符的奇妙,能夠將這麼多不同的聲響寫下!於是故事的流傳可以長久、美麗的樂音可以一直被聽見。 前一個晚上的愛沙尼亞團也是在教堂演出,以宗教、民謠音樂為主,我忍不住起了比較。今天晚上的挪威團,在歌唱時充滿愉悅的神情,態度自信優雅,他們默契十足地玩著音樂,讓觀眾也跟著輕鬆自在;而愛沙尼亞團則是表情虔誠肅穆,演出時嚴肅帶著緊張感,讓觀眾也跟著正經危坐。或許是國家背景的不同,讓他們對音樂的態度也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為我們帶來美麗的音樂。    


日期:2012.4.24(二) 20:00
地點:Gewandhaus, Mendelssohn-saal
團隊:Kraja (瑞典;4女;無麥克風)
票房:滿座(約300人);年齡層在35歲以上;有公司買票包部份場 
此場音樂會與Gewandhaus一起合作

一出場,四個年輕的小女生,我以為她們才17、18歲,卻成軍已經10年!國小就成團出道了嗎?(我想到韓國那群小小朋友們,10年之後他們就能這樣介紹他們自己)買了她們的譜發現,她們已經25歲了,所以15歲就成團一起唱了,真是令人驚訝的年輕團體!一張口就是瑞典的輕柔嗓音,連alto都是輕輕軟軟的。她們都是念音樂出身的小女生,演出的作品都是她們自己創作,或是自行改編瑞典民謠;歌聲總是充滿春夏的北歐草原氣息,帶點蒼涼的色彩。就算她們說接著演唱有強烈節奏感的舞蹈民謠,對我來說也是中板的節奏而已!(姐姐口味吃太重了嗎?) 她們的周邊產品跟其他的團隊比算是相當多;CD、譜、袋子、海報…。而這也是唯一一個我在藝術節中看到銷售狀況最好的一場演出!  


日期:2012.4.25(三) 20:00
地點:Theater-Fabrik-Sachsen
團隊:Cap Pela (西班牙;4女3男;用麥克風)
票房:滿座(約500人),這場有較多的年輕人,年齡層落在28-60間

這是Leipzig藝術節第一次有西班牙的團體來,來的地方還是德國人很愛去的度假地點:Mallorca!演出當天剛好是西班牙與德國的足球比賽,開場的Amarcod團員還幽默地說,今晚不能講比賽!他們的曲目選自流行歌曲與電影歌曲;現場演出時,另外有為歌曲剪輯好的視頻搭配播放,視頻相當有特色,我必須說視頻比歌聲精彩。他們有兩首歌:Sing in the Rain & 頑皮豹,影片有部分片段的節奏是合著歌曲的節奏,這兩首歌他們的歌聲節奏與視頻搭配的完美無缺!但是在演出當中,他們不斷用西班牙文介紹歌曲,我聽得一頭霧水,相信其他的觀眾也是聽得霧颯颯,我是覺得這樣對觀眾很不尊重,真的語言不通,可以配翻譯,或是就介紹歌名,一首一首接著唱也好。一長串不懂的語言,讓人好無措。而且表演過於隨興,很像在家的彩排場,而一個團隊最基本的合聲整齊度,卻只能在整首歌的幾個地方聽到。我在聽完演出後,相當懷疑他們是不是業餘的團隊,但是德國朋友又說這個藝術節只邀請職業的團體,只能說這樣的態度與準備,不到一個職業團體的水準,我們要引以為戒。    


日期:2012.4.26(四) 20:00
地點:Peterskirche(教堂;折疊式座椅;舞台設計成四面擺在教堂中間;座椅環繞著舞台)
團隊:John Potter & Ambrose Field(英國;2男;男高音solo與音樂即興創作)
票房:約70%(約100人);年齡層在35歲以上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組合。說實在話,它出現在A Cappella Festival裡面,真不知道該怎麼歸類。音樂的主線是John Potter(前Hilliard Ensemble的男高音)吟唱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然後Ambrose Field再加上電子聲音的即興,再加上影片播放,重新融合出現代音樂。舞台是圓形,用四根羅馬柱環繞著,羅馬柱上方則是每一個面向設有兩台液晶螢幕。座椅則是圍著這四面的液晶螢幕呈放射狀排放,最好的位置就是面對表演者(這部分都是保留席),晚來的觀眾就是看屁股吧! 這樣的音樂呈現,對爺爺奶奶們來說,口味太重了,演出開始沒多久,就有10%左右的爺爺奶奶不顧未到中場,就紛紛離席了。影片是晃動的影像或是漸漸放大的靜態圖,搭配上電子樂,在戰火波及過灰暗的哥特教堂,有一種幽暗的緊張感。尤其照片中有挑選到教堂的意象,讓我有虔誠底下不斷躁動的浮躁感。(其實我也屬爺爺奶奶那一輩,聽不久電子音樂呀~~) 我在想,如果把影像改為3D、用大螢幕呈現,會不會讓這場多媒體結合的表演更有震撼力?讓創新的藝術更有力地訴說自己的故事。


( 本文獲原作者同意轉載 )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