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s

 
知識庫

自家製無伴奏合唱錄音(四)

原文出處:藝頻 ( 轉載自2017年3月號(vol 68)《△志》)
作者:伍卓賢 / Ng Cheuk Yin
發表日期:2017.03.24

上一期和大家分享了關於Vocal Editing的一些心得,當大家已經完成以上步驟得到了滿意的音軌(Tracks)之後,就可以進行混音(Mixing)了。以下將會為大家介紹一下基本的混音操作。

混音是專門學問,有很多技巧要學,也有很多不同的處理方法。但最終目標都是一樣——把樂曲中最理想的效果呈現出來。在未開始混音之前,我們首先要有一些基本配套,例如一間清靜而且沒有太大回聲的房間,即是房間內不要有很多會令聲音反彈的物件。如果是睡房,也可以用衣物吸去不少反彈聲。然後監聽的距離也不能太短,即自己坐的位置不能離監聽喇叭(Monitor Speakers)太近,否則就聽不到整幅音響圖畫了。當然監聽喇叭大小也影響距離,由於這裡篇幅有限,大家可能要自己再深入探討一下這個題目。對了,為何我會說「監聽」喇叭呢?監聽喇叭和一般平時聽音樂的喇叭有甚麼分別呢?混音時要用監聽喇叭是因為它們能夠較準確誠實地把聲音傳遞,那麼我們就可以較清楚地聽到音樂的本來面貌。有些喇叭會為著令聽音樂時更過癮而加了「味精」,如加強了某些頻率,有機會使監聽失準。除監聽喇叭外,監聽耳機也要配備,它可以把細節清晰呈現,容易找出音樂上的瑕疵加以修正。

當房間喇叭耳機齊全,我們還需要配備混音器或軟件。假設大家是做簡單的自家制作,其實沒有混音器,只用混音軟件也可以做到基本要求。混音軟件五花百門,大家在網上也可以選購適合自己的,有很多軟件有試用限期,下載後覺得好用才購買也可。在開始之前,如果大家是新手,我建議大家先找一兩首與你將要Mix的歌同類同風格而你又喜歡的混音的歌曲作參考,並載入在你的混音軟件中,以作為隨時比較之用。

開始混音時,可善用“Bus”把音軌分組,例如把Beatbox的不同音軌集合成一組。對啊,錄音制作時,你可以「不誠實」地把Beatbox分開不同音軌錄,亦可錄好一條後再把他拆散為不同音軌變成不同的「鼓件」方便混音,很多時效果更理想。Bus成不同組合的好處是可以同時處理(process)不同的音軌,例如你想Beatbox組的殘響(Reverb)是一致的,就不用每條音軌處理一次,可一組同時處理。分組後可以調較每條音軌的大細聲,當然每條音軌可以不是從頭到尾一個音量,可以用automation調控不同時間的音量,例如某一個聲部唱主音時要突出一點,唱和音時收細一點也可以調較,當然最理想是錄音時已經做到大致上想要的效果,混音時就可以「輕手一點」。在調較音量時,應預留一點空間(Headroom),即最響時也不要接近頂,可避免太「爆」以及留些空間給混音後的母帶作後期處理(Mastering)。

除音量調較之外,EQ也是重要一環,我們可以透過調較每條音軌的頻率來突顯其特性。如低音聲部的低音強勁一點,女高音的高音多一點。另外適量地調整不同音軌的頻率也可以避免某些音軌的頻率相撞,尤其對於錄一人A cappella來說很有用。另外,Compressor在現代A cappella混音上的應用也很重要,大致上是用來控制音量讓它保持平均,一般會使聲音扎實一點,但切記不要過份使用使聲音失去動態變得平板。

當音量和頻率都調好,一般都會加入殘響(Reverb)和延遲(delay)令音樂更多空間,而不同殘響和延遲會有不同的效果,簡單來說是你想使你的歌聽起來似在音樂廳還是細房間內演唱,山洞內又或是山谷內等等。

之後,我們還可以用Panning來製造Stereo的效果,就是把不同音軌放在左右聲道中的不同位置,可增加清晰度、擴大空間感和減少聲音的彼此干擾,使音樂更有畫面。在無伴奏合唱的世界裡,你甚至可以把不同的人聲安排在不同位置,呈現那幾個人在你面前唱歌的畫面。

到這裡,最基本的操作已完成。當然還有很多混音的效果及技巧未有談及,但大家可以從此慢慢發掘更多。混音和製作沒有必然的路,希望當大家多聽多學多試,可以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呈現自己喜歡的聲音,達到最佳效果。

一連四篇有關自家製無伴奏合唱錄音制作已結束,希望能幫助大家開始在家製作自己喜歡的無伴奏合唱音樂!

 

tags

related articles

 
Top

subscribe

facebook